跑起來,懷疑阿
首先希望明天天氣很好、我睡得很好、能夠不要暴在2X-3XK、教召順利
(這是寫在星光馬之前的文章)
這篇放了一段時間了,因為在打村上他老兄的文章,
大家的成績、里程都增加了,只好繼續推坑。
推薦 Nike+ 和 Dailimile來輔助記錄自己的慢跑歷程,
很有趣的喔 XDD
最近軒葛葛婚攝的後製技巧再次提升,
把一張張看似沒有關聯的照片串在一起,
整個FU完全不同,為啥我要提到這些呢?
“弄照片真的需要一種 堅持與傻勁”
真的,做什麼事情都需要 堅持與傻勁,包含慢跑。
本人也是憑藉著這股傻勁一直撐到現在。
有鑑於入慢跑坑的人數日漸增加,
只好由出剛新手村的我提供微薄的經驗。
對於一種事物的狂熱、盲從,
必須徹底了解,才能完全信服。
如果你還在猶豫,就繼續往下看。
<慢跑>
慢跑是一種孤獨、自虐、近乎絕望的運動、但也是砥礪身心的最佳選擇。
或許你認為我是在誇大其詞,其實並不是。
猶記得三年前的第一馬,我一直忘不了27K處的挫敗。
半馬直接升級成全馬,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情。
以下便是可怕的回憶錄:
大概28KM後步調明顯減慢,30KM後到達極限, 反應於雙腿上非常痛苦。
此時盡量跑著,想要用意志力支撐,但是反噬太嚴重。
跑一步回饋給腿一步,清清楚楚,真真實實。
同步率與體能雖然達到顛峰,但是主活動幹部卻支持不住。
簡單的說: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
每跑一步,就一陣痛楚襲上,但我賭上了自己,還有妳。
越接近終點,那份痛覺就漸漸壯大,幾乎快蠶食我所僅存的意志。
心中想著:原來我的意志是那樣弱小不堪,連自己的雙腳都無法掌握。
在名為現實的面前,我們竟如此渺小。
From (2007 ING Taipei International Marathon 下 )
在前言就已經開宗明義的說:「 自討苦吃的選擇。」
"Pain is invitable. Suffering is optional" 「痛是難免的,苦卻是甘願的。」
(村上春樹-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)
如果想尋求愜意、舒服、競爭的快感,
慢跑並不會有,所以你有足夠的理由可以打退堂鼓。
我個人是相當推薦慢跑這項運動,但如果只是以半調子的心態跑,只會招致反效果。
與其這樣,不如不要跑,可能會因為個人因素,汙衊慢跑這項神聖的運動。
如果還存在那一點點熱情,就繼續向下,參考看看。
<起源>
希臘聯軍在馬拉松戰役中擊敗入侵的波斯軍隊,取得希波戰爭的決定性勝利。
希臘傳令兵費迪皮迪茲(Phidippides)帶傷從馬拉松跑回雅典宣佈勝利,之後力竭而死。
然而,根據在馬拉松戰役當年出生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錄,
雅典傳令兵費迪皮迪茲實際奔跑的路線是從雅典到斯巴達,目的是請求斯巴達的援助。
後來形成的「馬拉松的傳說」首次見諸於1世紀時Plutarch的 On the Glory of Athens,
進而成為馬拉松運動的起源(後來追溯歷史,似乎246K的斯巴達超馬才是真正的起源)
<What>
在體能、身體能負荷的前提下,盡量以等速、輕鬆,
甚至最後在還能翹起小姆指挑釁他人 (大誤)。
(基本上我是傾向一旦停止就不再跑,讓膝蓋、腳踝負擔較小,而不是一直跑跑停停)
<Why>
1.減肥,我承認這的確是個強大理由。
(我的觀念是,寧可多吃多動,也不要少吃不動。)
2.尋找靈感,這是適合作家和創意工作者的一個動機。
3.身體健康,這個理由相當好。
4.舒壓、放空,這個也很好。
5.因為已經報名之後的賽事,不跑不行。
(這個理由很人性化,說服力十足)
6.只是想了解慢跑有什麼魔力,讓OOO樂此不疲。
(這是艾莉絲開始跑的原因,艾莉絲是誰,又是另一個故事了…)
7.不知不覺已經習慣了,不跑會死。
(到達這種程度,大概慢跑等級也不低了…)
當初為何而跑呢?其實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排除萬難去跑。
<Where>
開闊、空曠、安全、空氣佳、妹多的地方(誤)。
馬路、自行車道、操場、山上、陽台(批踢踢板友…)
在哪而跑呢?其實並不重要,
重要的是能排除萬難去跑。
<Who>
一個人、兩個人、一群人、一堆人、一狗票人、塞滿台北市政府的人。
可以選擇步調相同的朋友一起跑(通常有些難度,必須快配合慢的)
和誰一起跑呢?其實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排除萬難去跑。
<How>
跑步前
l 訂定目標、做功課、準備冥思題材、
l 吃到八分飽 (吃飽了好上路,間隔一小時以上)、準備水或飲料、大便排尿、
l 熱身10分鐘以上,由頭到腳、尤其是腳(拉筋拉得好,要飯要到老)、
l 穿著適合跑步的衣著(透氣性、散熱佳的衣服、小短褲)、頭髮綁好、
l 慢跑鞋(膝蓋很重要,不要鬧了)以及堅強而執著的意志力。
配備
計數器(跑操場好物)或里程計算器 (心跳帶、NIKE+、高階手錶)
護膝、護踝、護腕、帽子、MP3….(自由搭配)
跑步中
以呼吸控制步調、將自己思緒抽離(放空、思考一些平常不常思考的有趣議題)、
聽MP3轉移注意力、隨著前方馬尾擺動而亦步亦趨(誤)、
想著明天上班該處理的事情、自我反省 (曾子上身?)
找出最舒服的速度,以這種速度可以維持長時間的均速,
(個人是使用放空大法+瞇瞇眼+身體自主而規律的向前邁進)
l 維持正確的跑步姿勢: (摘自艾莉絲的慢跑教室)
l 上半身正直、雙手自然擺動而帶動身體,
l 膝蓋要彎,像彈簧一樣軟Q,但不可以太彎 ,
l 腳跟後踩,讓後作力自然往前推,
l 腳步放輕,輕鬆跑,用半閉眼跑步方式訓練自己
l 用呼吸調整腳步,以腳步配合呼吸,找出讓自己最舒服的"穩定速度"
結束的時候,把全部的力氣用來衝刺 (通常是200-400公尺),
把最後的力量耗盡,做個完美的Ending。
綜觀上述,就是別把注意力放在跑步上,
用盡渾身解數分散自己的注意力,用正確的、最舒服的速度前進。
跑步後
緩慢的減緩步調 (快跑=>慢跑=>快走=>慢走)
最後再走個兩圈,邊走邊活動一下手部、頭部,
最後記得在拉個筋、收操,就OK拉。
回去之後最好做個簡單的記錄,
記錄時間、速度、里程、特別的事情(以後回頭看會很有趣)。
慢跑能量的獲得
想慢跑的原因其實很少,但是不想跑的原因卻是一堆。
想跑:身體健康、紓解壓力、放空、想慢跑、很想慢跑、非常想慢跑。
不想想:剛吃飽、天氣冷、工作累、想看電視、想休息、狀況不好、人群恐懼症、
懶惰、黃曆說今天不宜慢跑、今天是阿帆生日、怕緊急事故找不到人、治安不好、
跑了膝蓋會廢、天氣回暖跑比較好、明天早上再跑、跑完太累明天起不來。
反正什麼理由都可以用,可能只有強烈意志主導才能去跑。
結論就是:事在人為。
萬事起頭難,但是一旦起步之後,半推半就之下就成了,所以還是起頭最難。
個人推薦一些正面的能量:
批踢踢慢跑板、PTT路跑社(FB):絕對是一股強大的正面能量,而且可以獲得知識。
跑步書籍:慢跑聖經、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、馬拉松一年級生….等等。
慢跑會場:到現場去感受慢跑能量,看到一同起跑的人們、衝進終點的人們。
鎖定某天某個時間的正妹:相信我,這絕對也是一股強大的正面能量 (誤)。
和同好或朋友一起跑:互相監督、互相成長,聽起來多麼的青春阿。
以下附上一些村上春樹的文字(未完成):
跑步這件事情,應該算是我過去的人生中後天學到的無數習慣中最有益、且意義重大的事情。
由於二十幾年來不斷跑步的結果,我的身體和精神大體上已經往好的方向強化和行程。(P.17)
跑步對我來說既是一種有意義的鍛鍊,同時也是有效的隱喻(metaphor)。
我每天一面跑步,或累積參加比賽的次數,一面提高達成基準的高度,藉著能夠達成的目標,以提升自我。
重要的是能夠稍微超越一點昨天的自己。
所以要說長距離賽跑得有挑戰的目標或對象的話,那應該就是過去的自己。(P.19)
「常常有人問起,我在跑步的時候,會不會想到什麼?……
老實說,我完全想不起來,自己過去一面跑步一面在想什麼。」
「我一面跑,只是跑著。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著。反過來說,或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的。」
跑步時腦袋裡所浮現的思緒,類似天空的雲。各種形狀,各種大小的雲。……那都是會通過然後消失的東西。(P.26-27)
在某個部分,至少從結果上來說,或許我是自願追求孤獨的。
尤其對像我這種職業的人,就算程度有別,那也是無法迴避的道路。
不過那種孤絕感有時就像從瓶子裡滿溢出來的酸那樣,……把心不斷溶解。
那是銳利的兩刃劍,在保護著人心的同時,也把心的內壁不斷細細地割傷下去。(P.30)
全程馬拉松最痛苦的部分聽說是從跑過35公里之後來臨的,這件事我是在後來才親身體驗到。(P.52)
我問瀨古先生:「像你這種水準的跑者,會不會有今天不想跑,好厭煩,真想留在家裡繼續睡覺的時候?」
瀨古先生:『當然,這種事情經常有阿!』(P.57-58)
村上先生為參加某年紐約市馬拉松的練習量:6月(260K);7月(310K);8月(350K)。(P.62)
身體這東西是一種極其實務性的系統。
必須靠花時間;斷斷續續地、具體地給予痛苦,身體才會開始認識和理解那訊息。
然後我們,才逐漸一點一點地提高運動量的上限。一點一點、一點一點。在身體不會爆胎的程度下。(P.64-65)
到30公里為止的速度還馬馬虎虎。……跑完剩下的距離應該綽綽有餘。
然而緊接著腳卻突然不聽話。開始痙孿,漸漸嚴重起來,終於變成完全不能跑了。
而遠比寒冷更難過的,則是受傷的自尊,在馬拉松跑道上蹣跚步行的自己悲慘的姿態。(P.66-67)
在37公里一帶,一切的一切都漸漸感到厭煩起來。
啊,真討厭,不想再跑下去了。
體內的能量完全到底了,好像油箱已經空了還繼續往前開的汽車一樣。
.....對徜徉在道路旁邊的空地上幸福地吃著草的羊群,對在車上繼續按著相機快門的攝影師都生起氣來。
快門的聲音太大了。羊的數目太多了。按快門是攝影師的工作,吃草是羊的工作。
沒道理埋怨的。雖然如此還是不由得生起氣來。(P.78)
事隔多年重讀,竟發現:經過二十多年。跑過二十多次全程馬拉松的現在,……和最初好像完全沒有不同。
到30公里為止時想到『這次也許可以跑出不錯的時間』,
過了35公里時身體的燃料逐漸燒光燃盡,對很多事情開始生起氣來。
最後終於變成『開著空油箱還繼續跑的汽車的那種心情』。
不過完跑後經過不久,又把辛苦和不爭氣的想法,完全忘記,並堅定決心『下次要跑得更好』。
不管累積多少次經驗,增加多少歲數,依然是同樣事情的反覆。
我們能夠做的,只有靠執著的反覆來改變自己,只能把這歷程納入自己人格的一部份。真要命。(P.81-82)
肌肉就像記性很好的勞役動物那樣。
只要很小心地階段性逐步增加負荷量,肌肉就能自然地忍受和適應下去。
一旦解除記憶要重新輸入的話,就不得不從頭再開始整個程序。(P.86-87)
因為繼續跑的理由很少,停跑的理由則有一卡車那麼多,
我能做的,只有把那「很少的理由珍惜地繼續磨亮」(P.87)
跑步確實在這方面幫助我很大。在每個人個別被賦予的極限中,
希望能盡量有效地燃燒自己,這是所謂跑步的本質,也是活著(而且對我來說也是寫作的)的隱喻。(P.97)
我們牌子的鞋子看起來很樸素不起眼。但我們對產品有自信,雖然看起來好像不可愛(美津濃跑鞋)(P.108)
L 2011.07.16 AM320